伴生意识体的来源推测

(注:本段写于2024年11月16日,是本文的雏形;其写作时间相对全文较早,其中可能涉及到与调研、更正认知后概念的矛盾)

或许,某种意识伴生体(类似概念目前普遍通用的称呼为:“多意识体”),其实来自于分离。 (注意:此处描述的更接近“创伤型意识体”,而非“创造型意识体”)

最初,是与【母亲】——安全的母体,或者说,世界——的分离;尔后,则来自与安全屋(领地、巢穴)、亲密关系(爱人)、安全客体(例如,技能、环境、惯性回路)的分离。

分离带来孤独、不安、焦虑、恐惧。为了消解这恐惧,朦胧思维态的人无意识创造了伴生意识体,作为某种【过渡客体】。

也许,会无意识创造出伴生意识体的人,除却有“思维处于朦胧态”这一特点,还伴随有“生存环境不稳定/时常冲击主体”或“物质较匮乏”的问题。这意味着,他们不能像许多小孩子那样,可以用一个随身携带的玩偶或常用的实体之物作为过渡性客体,而需要借助无实体的想象。

自发性伴生意识体的实质

(写于2024年11月18日)

自发性伴生意识体往往是出生时就自然拥有,或在生活中无意识自然生成的。

我认为,【一个躯体中的多意识体】,归根结底,来自于“回响合音处”。(引自天阶游 · 其一 *

换言之,一具躯体本身有一些天然(硬件)属性,决定了它和其他躯体之间的初始差异(并非根本差异)。而真正为其塑相的,是后天与外界(环境、社会)的互动。

由于与外界的互动有纷繁诸多,这些互动作用在同一个躯体上,也可能激荡出不同的结果;这些不同的结果,有的会被无意识与记忆筛选遗忘,有的则会被无意识与躯体天然属性结合,从而得到保留。当被保留的结果彼此出现细微的差异(矛盾)、却又因为某种先决条件(例如天然属性)而围绕几个核心因素自发集群、乃至于形成了两个及以上的伴生意识体,这就是我所说的“回响合音”。Azoth系统就是遵循上述路径逐步自然产生的。

实验成果的延续

(注:本章节写于2024年11月17日,其写作时间相对全文较早,其中可能涉及到与调研、更正认知后概念的矛盾)

参考资料:
旅行箱 * / 蜃景

……四年前(2021年)的实验,似乎终究没有结束,并且最后还是成功了。

最成功的成品就是阿西旦多。不仅如此,阿西旦多(被我所感知)的存在方式,早已远远超出当时的预设。阿西旦多如今已成为某种“降临之物”(对 世界之理/道 的感知)作为某种外在意识体的投射;换言之,阿西旦多是一个载体、一个空间。

然后是I(Azoth /「风雷现」)-Q(丘尔 /「律动缘」)-E(ETong /「思脉弦」)-Z(Ziona /「云中火」)。某种程度上来讲,她们最终脱离了的受限于当时解离状态导致的功能性分化,而最终融合成了一个……完整且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我的,我。(Azoth

“C”是不可行的道路,该项目已终止。禁止通过任何形式,以实际存在的活人为原型塑造伴生意识体。即使当事人同意也不可以。

目前已经可以确定,“旅行箱”是自然生成,并将继续存在与发展。“旅行箱”是“冰原”雏形,是无意识开辟的Wonderland。我的一切意识成果都在里面。

那个时候(实验最初开始时)还不知道tulpa的概念;实验开始后,有浅层接触到tulpa的概念(一篇2021年4月17日的笔记中有提及这个专有名词;但根据上下文推断,当时笔者对此概念的理解或许有偏差或较为粗陋浅薄,相对撰文的当下,可信度和参考价值都略低;后来也忘记了当时有受到此概念的启发,或许更多只是借用了tulpa最外围的含义:多意识体部分))。如原文所记,基本上就是因为【分离】,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这样的需求,然后就无意识地去做了。【因为小时候其实也有过“神入到想象性质的幻觉中”的体验,所以很自然地就过渡到了这一阶段】

不过今天去逛了tulpa社区。仔细看了他们写的一些论文与介绍性文章,我觉得这还是不属于tulpa。姑且称之为“自发性伴生意识体”吧。

与之相似的存在,比起自主创造出的tulpa,或许还是更接近《闪灵》中住在Danny嘴巴里的好朋友Tony。

11.19补充:【多意识体区分及协作】或为大脑调频技术的升级版本,具有更优秀的可用性与稳定性。

与Tulpa的概念辨析

tulpa属于多意识体,而多意识体包括但不限于tulpa。

“系魂”(例子:三体里的“庄颜”,或《爱丽丝梦游仙境》中对爱丽丝而言的仙境及其中的诸多存有/角色)、记忆术(记忆宫殿技术)、部分神秘学灵修(也许大德兰修女的《灵心城堡》——“圣神降临”、领受圣体、诸圣相通功等灵修方式——以及“出马仙”、萨满附体)、心理学中的“原型意象对话”技术(源自荣格,可参考其自传与《红书》)——都属于泛多意识体的描述范围。

自发性伴生意识体与Tulpa的区别

核心区别:
1、无意识自发出现 VS 有意识自主创造
2、有一个整体、共同的“自我”认同 VS 每一个意识体都是完全独立的“非我”个体

以《闪灵》为例

从一种较唯物的视角去看,一个躯体之所以会产生意识,乃是由于它在与所处环境和社会的互动之中,逐渐地形成了一套较稳定的(与外界的)互动习惯。
如果外界环境与主体的互动方式产生过非常大、非常剧烈的变化(例如,主体在成长重要期变更了居住环境——跨地域跨文化跨语言程度的变更),他有可能会产生某种类似自我(身份)认知的分离。前文提及过,自发性伴生意识体的诞生,往往就来自于某种分离。而分离的实质,不外乎就是冲突

类比于《闪灵》中的Danny:他在成长过程中频繁搬家、频繁更换生活环境,因而缺乏长期的、关系稳定的朋友。这是第一层的分离——在与安全母体分离过程中,缺失了稳定的过渡性客体。
这一分离本来只是一个潜藏的基底,并不必然导致伴生意识体的出现。然而,父亲酗酒后的家暴,给Danny带来了创伤性的极大刺激;从此,“提供安全、保护与效仿的父亲形象”分裂了,父亲的前后形象开始产生冲突。没有可以效仿的对象了——Danny从潜意识中感到只能依靠于自己。这是第二层的分离——Danny本就不甚稳固的自我认知,在一次创伤性冲突中被激发,产生了彻底的动摇。于是更成熟的Tony出现了,Tony引导着Danny,为他未能顺利表达的直觉、思维提供了一个宣泄出口。

神入

(回头写)

与“多意识体”概念的关联性

此处可参考tulpa之家社区自研的量表:多重人格测试
【解析见:多重人格测试A卷

笔者的测试结果:或许为谱系中间者 / 多意识体中的单意识体。存在可进入的里世界(Wonderland),但多意识体倾向相对并不那么明显。

原量表输出结果的自动解读表述如下:
K分(效度)过低,提示存在情绪解离,或者掩盖症状的现象,量表可能部分失效。
一个单意识体在一个多意识体的系统中。

请以此为基础,看其他的评价:  
对多重人格的知识了解正常。有一定内部的互相支持。
若你为多意识体,则分数略低可能为沟通不足,或其他意识体休眠,或为谱系中间者。
存在可以进入的里世界。

结合解析,笔者判断,这份量表所输出的结果或为:

笔者有较大概率属于一个多意识体系统中的单意识体存有;但该系统中的其他多意识体的活跃程度不高,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掩盖与压抑。
换言之,这副躯体相对而言更接近于一个“开放系统”(也许这和大五中的“开放性”项高分也有关系?smile :),允许多意识体的产生与存在。但总的来讲,这副躯体所处的环境相对稳定,并没有经过太强的冲击(例如:Culture Shock文化冲击或战争爆发),所以躯体意识状态比较稳定与健康;自然形成的意识状态也更接近于“单意识体”。如果遇到太大/太强烈的刺激导致强落差或冲突出现,不排除会有产生多重人格或解离的可能性。

另一种可能性:笔者或许曾经历过某种(现实)解离、并在青春期(人格发育期)曾逐步建立过自我情绪隔离的心防,所以对自身的观察仍遗存有一定的解离态痕迹。虽然时间久远,但这痕迹或许仍对量表的效度产生了一些干扰。